《新安晚報》2006年12月4日刊登了“陸大寶塔期待重見天日”的文章,文章希望在清乾隆期間建起的寶塔能夠恢復原貌、重見天日,也介紹了寶塔旁邊的一祠堂的零星情況,引起了我對祠堂的回憶。當年我們就在這暫作學校的祠堂里念起小學,現在提起往事,仿佛是翻開一本塵封多年的小說,雖然年代久遠,但里面的內容卻是清晰完整的,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在眼前浮現。
祠堂原來的位置在現在的合肥濱湖新區大圩陸大村的東頭,東、西地勢較高,原先是建在抬高的地基上,又由于是完全徽派風格,青磚黛瓦,屋上二龍戲珠、飛檐翹角,在氣勢上也不遜色現在的李鴻章故居,只不過地處鄉野之中,且在規模與格局上不及于后者。宗祠坐北朝南,迎面是一片水塘,塘中有一塊陸地,農家在上面種植些蔬菜與果樹,有一小徑可達。微風過處,楊柳依依、水波漣漣,有江南水鄉之韻味。面對宗祠,拾級而上,有兩尊園石牌豎立在兩旁。房屋為兩進封閉式徽派建筑,左、右為廂房,第二排房屋為三間,中間面積略小,為會客之用。東面高大的院墻處留一扇小門對外,走出去可見約20余平方米的平地,四周為林木所圍,小鳥時出其中,甚是雅靜。當年我們的教室是在第二排靠西邊的房子里,給我的印象是房子雖高大、寬敞,可光線很暗,且雕花木格窗子又小又高,陽光透不進來。那時用電不方便,感覺老是在昏暗的教室里上課。
在祠堂的西邊有一塊漸漸凹下去的空地,約有足球場那么大。“文革”那時這里舉行過憶苦思甜一類的演出。我記得有一次,有許多人圍在一起觀看四、五個農奴打扮的人,個個都彎著腰、用手搭著各人的肩膀,邊挪步邊吟唱“不忘階級苦,牢記血淚仇”其聲婉轉,如泣、如訴,現在想起,如在昨日。
時光荏苒,一晃許多年過去了,每次回故鄉,當汽車經過祠堂旁時我都會情不自禁地偏一下頭,其實我也知道宗祠早已不復存在。當年我和村里的同齡人背著書包上學的小路,已被平坦的水泥路面所替代,也不見兩旁滿眼金黃色的油菜花,更不見晚霞中風姿卓絕的寶塔景致,取而代之是四周幢幢紅磚平頂的小樓,儼然如集鎮一般,原先的自然景色早已蕩然無存,無處可尋。
工作單位:安徽省鹽業公司肥西縣公司
文章體裁:散文